首页

婉慈希雨免费

时间:2025-05-26 05:52:01 作者: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已培养千余名获得中丹双学位国际化人才 浏览量:16752

  中新网北京5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获悉,设在该校的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十余年来已培养1000余名获得中丹双学位的国际化人才,成为两国科教文化合作的一面旗帜。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活动在北京怀柔的国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学院顺利举办。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中丹绿色创新日”近日在北京怀柔的国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和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同步举行,国科大副校长王艳芬在哥本哈根会场开幕式上致辞时回顾中丹科教中心的发展历程,透露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相关情况。她表示,围绕《中丹绿色联合工作方案(2023-2026)》,中丹双方将在环境、气候和绿色技术等领域深化合作,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随后,王艳芬代表国科大与丹麦清洁科技集群(CLEAN Denmark)签署合作备忘录。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活动包括中丹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中丹绿色发展论坛和中丹青年交流论坛,两国专家学者以及青年学生分别分享在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与经验,围绕绿色政策与技术实践展开讨论,并举行2025大学创业世界杯启动仪式。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2025大学创业世界杯举行启动仪式。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据了解,中丹学院是由国科大与丹麦高等教育和科学部及丹麦8所大学共同发起创建的科教合作平台,旨在发展和加强中丹之间的教育合作,增加中丹两国学生及科研人员的交流互动。作为中国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丹学院承担着中丹中心的教育功能,致力培养拥有跨学科思维、具备创新意识、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与创业高端人才。

  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接受媒体采访介绍说,中丹学院每年来自欧洲教授的规模稳定在200人次,提供水与环境、神经科学与神经影像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创新管理、生命科学工程与信息学、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食品与健康等全日制英语授课的硕士项目,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旨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并能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为中丹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作总结。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她指出,下一步,中丹学院要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全球面临重大挑战的能源、气候变化、生命健康等领域,加大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的力度,并进一步推动合作成果转化。

  2025年是中国与丹麦建交75周年以及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签订40周年,“中丹绿色创新日”活动在此背景下举行,既展示中丹科技合作成果,也为两国未来加强可持续发展等深度合作奠定基础。(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中国学界追思李政道:为中国科技发展培养大批后备人才

乌拉特中旗旗委组织部副部长支凤翔介绍说,当地充分整合“党政军警民企”各方资源,精心组建联合党委,并以联合党委为核心组建联合党支部,逐步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的严密党建网络体系。

12306还能买机票、汽车票和船票

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内一科主任曾妍表示,猝死虽突然,但可防可控。猝死是指外表健康或非预期死亡的人在内因或无外因的作用下,突然或意外地发生非暴力性死亡。目前,对于“突然”缺乏统一规定,但通常指发病1小时之内的死亡。

国家会展中心⇋虹桥枢纽行程时间缩短近三分之一 详细路线→

吴谦还强调,仁爱礁问题不关美国的事。美方怂恿支持菲方侵权挑衅是十分危险的,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至于美方动辄拿《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威胁中方,这是完全没用的。

习近平总书记谈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

国台办例行新闻发布会当日举行。朱凤莲介绍,今年上半年,两岸贸易虽同比有所下降,但金额仍然保持1236.3亿美元的较大规模,说明两岸经贸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随着大陆经济回升向好,两岸经贸有向更宽领域拓展、向更高层次提升的巨大空间。我们对此深具信心。

就业“动”起来 多场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专场等你来

北京2月29日电 (记者 孙自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月29日在北京发布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主要分布在生命科学和医学、人工智能、量子、天文、化学能源等科学领域。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